[1] |
徐宪莹, 岳殿武.
可见光通信中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研究综述
. 中国光学,
2020, 14(6): 1-13.
doi: 10.37188/CO.2020-0051
|
[2] |
谷茜茜, 崔占刚, 亓波.
基于离轴自由曲面的激光通信光学天线设计
. 中国光学,
2020, 13(3): 547-557.
doi: 10.3788/CO.2019-0157
|
[3] |
赵猛, 颜昌翔, 吴从均.
激光通信地面测试终端间隔离度的仿真分析
. 中国光学,
2020, 13(3): 472-481.
doi: 10.3788/CO.2019-0154
|
[4] |
王俊尧, 宋延嵩, 佟首峰, 姜会林, 董岩, 董科研, 常帅.
空间激光通信组网反射镜联动跟踪控制技术
. 中国光学,
2020, 13(3): 537-546.
doi: 10.3788/CO.2019-0176
|
[5] |
高世杰, 吴佳彬, 刘永凯, 马爽, 牛艳君, 杨会生.
微小卫星激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中国光学,
2020, 13(6): 1171-1181.
doi: 10.37188/CO.2020-0033
|
[6] |
李明磊, 吴谨, 白涛, 万磊, 李丹阳.
大随机相位误差下条带模式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实验
. 中国光学,
2019, 12(1): 130-137.
doi: 10.3788/CO.20191201.0130
|
[7] |
刘河山, 高瑞弘, 罗子人, 靳刚.
空间引力波探测中的绝对距离测量及通信技术
. 中国光学,
2019, 12(3): 486-492.
doi: 10.3788/CO.20191203.0486
|
[8] |
管海军, 刘云清, 张凤晶.
基于数字相位恢复算法的正交相移键控自由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
. 中国光学,
2019, 12(5): 1131-1138.
doi: 10.3788/CO.20191205.1131
|
[9] |
董全睿, 陈涛, 高世杰, 刘永凯, 张玉良.
星载激光通信技术研究进展
. 中国光学,
2019, 12(6): 1260-1270.
doi: 10.3788/CO.20191206.1260
|
[10] |
许燚赟, 董科研, 安岩, 朱天元, 颜佳.
离焦对激光通信接收视场的影响分析
. 中国光学,
2018, 11(5): 822-831.
doi: 10.3788/CO.20181105.0822
|
[11] |
张家齐, 张立中, 董科研, 王超, 李小明.
二次成像型库德式激光通信终端粗跟踪技术
. 中国光学,
2018, 11(4): 644-653.
doi: 10.3788/CO.20181104.0644
|
[12] |
高铎瑞, 李天伦, 孙悦, 汪伟, 胡辉, 孟佳成, 郑运强, 谢小平.
空间激光通信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 中国光学,
2018, 11(6): 901-913.
doi: 10.3788/CO.20181106.0901
|
[13] |
杨成龙, 颜昌翔, 杨宇飞.
星间激光通信终端光学天线的隔离度
. 中国光学,
2017, 10(4): 462-468.
doi: 10.3788/CO.20171001.0462
|
[14] |
曾飞, 高世杰, 伞晓刚, 张鑫.
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中国光学,
2016, 9(1): 65-73.
doi: 10.3788/CO.20160901.0065
|
[15] |
黄龙, 张文会.
潜望式激光通信瞄准机构误差计算
. 中国光学,
2015, 8(5): 840-846.
doi: 10.3788/CO.20150805.0840
|
[16] |
杨秀清, 陈海燕.
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 中国光学,
2014, 7(6): 889-896.
doi: 10.3788/CO.20140706.0889
|
[17] |
张来线, 孙华燕, 樊桂花, 赵延仲, 郑勇辉.
猫眼逆向调制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
. 中国光学,
2013, 6(5): 681-691.
doi: 10.3788/CO.20130605.0681
|
[18] |
吴从均, 颜昌翔, 高志良.
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
. 中国光学,
2013, 6(5): 670-680.
doi: 10.3788/CO.20130605.0670
|
[19] |
赵丽丽, 王挺峰, 孙文涛, 郭劲.
无线激光通信协议的设计
. 中国光学,
2011, 4(6): 639-647.
|
[20] |
刘 杰, 陈 涛, 王建立, 董 磊.
无线激光通信在高速视频传输中的应用
. 中国光学,
2010, 3(3): 290-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