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新录用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最新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液晶可变延迟器对不同入射角度的精确标定
孔泉慧子, 张瑞, 薛鹏, 王志斌, 景宁
 doi: 10.37188/CO.EN-2025-0035
摘要(17) HTML全文(7) PDF 1943KB(0)
摘要:

针对液晶可变相位延迟器(LCVR)入射角变化引起的偏振测量精度下降问题,本文探讨了液晶可变相位延迟器的相位延迟特性,重点分析了不同入射角对相位延迟量的影响。在垂直入射LCVR的延迟量标定基础上,推导了LCVR在不同入射角度和不同驱动电压下的相位延迟标定方程,建立相位延迟量与二维入射角(方位角α和俯仰角β)之间的关系。实验在α = 20° β = 0°,α = 0° β = 20°,及任意角度α = 15° β = 5°三种情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位延迟量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之间的最大平均误差不超过0.059 rad,所提标定方法准确可行。本文所提方法为LCVR在偏振成像等光学应用中的参数标定及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金纳米线偏置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温度与折射率传感
侯尚林, 董洁, 杨旭东, 刘庆敏, 谢彩健, 武刚, 晏祖勇
 doi: 10.37188/CO.EN-2025-0034
摘要(19) HTML全文(6) PDF 2050KB(0)
摘要:

针对现有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PCF-SPR)传感器存在的金属薄膜涂覆工艺复杂、单参数检测集成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金纳米线集成偏置芯PCF-SPR的双参数传感器。该传感器突破传统孔内镀膜或金属薄膜结构,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将金纳米线直接附着于光纤包层,避免了镀膜不均问题并显著简化制备工艺。通过优化非对称偏置芯光纤结构并利用金纳米线的强局域场增强效应,该传感器在双偏振模式下实现了温度(25~60 °C)与折射率(1.31~1.40)的高灵敏度同步检测。仿真实验表明:x偏振模式可实现1.31~1.40折射率检测,最大波长灵敏度与振幅灵敏度分别达14800 nm/RIU和−1724.25 RIU−1,最高折射率分辨率为6.75×10−6 RIU;y偏振模式折射率检测范围达1.34~1.40,最大波长灵敏度与振幅灵敏度分别为28400 nm/RIU和−1298.93 RIU-1,最高折射率分辨率为3.52×10−6 RIU。在25~60 °C温度传感中,传感器表现出7.8 nm/°C的波长灵敏度与1.38×10−6 °C的高分辨率。该设计通过金纳米线与偏置芯结构的协同作用,在简化制备工艺的同时实现了多参数检测,为生化监测、环境传感等领域的集成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使用无掺杂的Al0.8Ga0.2N条状薄层结构提高无电子阻挡层的AlGaN深紫外激光二极管的性能
桑習恩, 王芳, 刘俊杰, 刘玉怀
 doi: 10.37188/CO.EN-2025-0033
摘要(12) HTML全文(7) PDF 445KB(0)
摘要:

基于氮化铝的深紫外激光二极管通常使用电子阻挡层来防止电子泄漏到 p 型区。然而,电子阻挡层也会阻碍空穴注入有源区,导致激光效率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在最后一个量子势垒之后使用未掺杂的薄 Al0.8Ga0.2N 条状结构来代替电子阻挡层。研究结果表明,与使用 电子阻挡层 的传统激光设计相比,1 nm Al0.8Ga0.2N 带状层可以通过增加有效势垒高度来有效抑制电子泄漏并增强空穴注入。有源区的载流子浓度和量子阱的重组效率提高,进而增加了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doi: 10.37188/CO.EN.2025-0011
摘要(6) PDF 1570KB(0)
摘要:
基于数字微镜区域翻转的强光干扰抑制技术
汤佐, 肖林
 doi: 10.37188/CO.2025-0095
摘要(9) PDF 2904KB(0)
摘要:
为应对强激光对光电探测器成像的干扰与致眩威胁,本文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数字微镜器件(DMD)区域翻转的动态激光干扰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一个二次成像光路,将DMD置于一次像面,通过实时识别并翻转对应于激光干扰区域的微镜,将高功率干扰能量偏转出主光路,从而在保护探测器的同时保留大部分视场的有效图像信息。我们首先通过光学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随后搭建实验平台进行了系统性测试。此外,本研究还量化控制DMD翻转的掩膜半径对抑制效果的影响,验证了当翻转区域大于干扰光斑时能达到最优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DMD区域翻转对不同功率和不同入射角的激光干扰均能实现有效抑制。与无抑制时相比,探测器接收的干扰功率显著降低:在激光离轴入射时实现超过28.5dB的抗激光干扰阈值提升,当激光干扰平行于光轴入射时可实现超过30dB的抗激光干扰阈值提升。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强光干扰场景下能尽可能保留图像信息量。该技术为光电系统在强光干扰环境下保持稳定成像提供了高效、简洁的解决方案。
卫星关键部件智能识别与三维重建方法
滕嘉玮, 田蕾, 江山, 孙海江, 王锐, 于征磊
 doi: 10.37188/CO.2025-0091
摘要(9) PDF 1217KB(1)
摘要:
为了实现空间态势感知的任务中复杂低纹理环境下空间目标部组件识别和三维重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的空间目标智能感知框架,实现空间目标关键部件的智能识别和高精度三维重建。当前空间目标感知任务面临巨大挑战,在轨目标表面多为低纹理金属材料,传统特征匹配方法失效,并且部组件几何结构复杂且存在遮挡,需要兼顾全局语义和局部精度。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首先基于YOLOv11s轻量化网络,引入注意力机制聚焦特征,在保证实时性前提下实现空间目标及其关键部件的精确定位与识别,有助于提取目标区域做精准三维重建。然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低纹理目标的三维重建算法Sat-TransMVSNet,此算法采用多尺度特征增强网络提取特征,采用全新的代价体正则化方法强化空间目标边缘几何约束,提出背景抑制-前景增强模块并结合动态深度采样策略精确重建空间目标。最后本研究通过自建不同类型的多角度空间目标数据集对整体框架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卫星部组件识别算法mAP50为0.95,三维重建综合误差为0.2886mm。基本满足高精度空间目标三维重建和关键部位的高精度智能识别。
任意曲线成像及其在偏振检测中的应用
马阿宁, 万成龙, 王玉荣, 李国剑
 doi: 10.37188/CO.2025-0052
摘要(9) PDF 550KB(0)
摘要:
为深入研究在几何相位原理作用下的超构表面成像功能,本文利用超透镜的几何相位成像原理推导出任意曲线的成像公式,并利用标量衍射理论验证其可行性与正确性,同时将此理论应用于入射光偏振状态的检测中。结果表明,基于几何相位原理的超构表面相位调控能实现任意曲线的成像以及对入射光偏振状态检测的功能,这对于全息成像、光通信、量子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基于腔衰荡的多谱线光谱分析
原康杰, 周月婷, 宫廷, 闫翔, 孙小聪, 邱选兵, 李传亮
 doi: 10.37188/CO.2024-0207
摘要(5) PDF 575KB(0)
摘要:
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因其高灵敏、快速响应和实时在线检测等优势,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业生产、医疗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谱线混叠干扰是激光吸收光谱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腔衰荡光谱(CRDS)的多谱线光谱分析方法,搭建了基于自主设计笼式结构的Fabry-Pérot腔的CRDS气体检测系统,并选取乙炔(C<sub>2</sub>H<sub>2</sub>)在6452 cm<sup>-1</sup>至6453 cm<sup>-1</sup>范围内的七条吸收谱线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精确测量并拟合多谱线的C2H2吸收光谱,最低检测极限为3.517×10<sup>-8</sup> cm<sup>-1</sup>,对应C2H2气体的最小检测体积比为4.37×10<sup>-6</sup>。此外,通过高精度真空计测量腔内压强,并利用气体吸收光谱的压力展宽效应,精确计算了三条谱线的压强展宽系数,相对偏差均低于0.04。本研究为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中的多谱线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和适用性。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精度菌落提取与分离系统
赵旭峰, 贾志强, 陈维学, 胡鹏涛, 苏新然, 李俊霖, 葛明锋, 董文飞
 doi: 10.37188/CO.EN-2025-0025
摘要(73) HTML全文(19) PDF 9083KB(0)
摘要:

标准菌悬液在微生物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制备方法依赖人工操作,存在重复性差、效率低及生物安全隐患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融合大视野成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精度自动化菌落提取分选系统,实现菌落智能筛查与定位。首先,开发了大视野成像系统,可采集90 mm培养皿高分辨图像,物理分辨率达13.2 μm,成像速度为13帧/秒;其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菌落自动识别与定位,支持筛选直径1.9−2.3 mm的目标菌落;接着设计三轴运动控制平台,配合路径规划算法实现菌落高效提取,采用电动移液器进行精准菌落采集;同时开发菌悬液浓度测量模块,以650 nm激光二极管为光源,实现0.01麦氏浓度(MCF)的测量精度。最终通过大肠杆菌悬液制备验证系统性能:经17小时培养后分4次提取大肠杆菌,达到系统设定目标浓度。该工作有望实现微生物样本的快速精准制备,显著缩短检测周期,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

可见/近红外多波段激光滤光膜的研制
辛亚武, 彭永超, 张宇翔, 曹兴宇, 韩阳, 郭洪玲, 熊仕富, 胡章贵
 doi: 10.37188/CO.EN-2025-0031
摘要(77) HTML全文(31) PDF 9170KB(6)
摘要:

滤光片作为光电探测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能够简化光学系统并提高探测效率。根据使用需求,需要设计并制备出一种多达5个波段的可见/近红外滤光膜,同时满足2个波段高反射和3个波段高透过的要求。因此,本文对膜系设计、薄膜制备工艺以及膜层厚度的控制精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本工作中,将短波通膜系与长波通膜系进行叠加,并调整膜系的周期数和匹配系数,以满足截止波段的要求。此外,运用Smith方法对带通膜系进行优化透过波段,从而完成可见/近红外多波段激光滤光膜的设计。在制备过程中,结合膜层的灵敏度,通过反演分析对各光学监控片所监控的膜层。对监控过程中光信号较弱的光学监控方案进行模拟和修正,并匹配光信号较强的监控波长,进而提高了膜层厚度的控制精度以及在指定波长范围内的透过率。最终,制备的滤光膜实际物理厚度为9.66微米,与理论设计厚度的误差小于0.4%,且3个透过波段的透过率均超过99%。在455~500 nm和910~1000 nm波段的平均透过率分别为0.45%和0.16%。

共路双波长像面数字全息远距离形貌测量
丁梦雨, 袁铭嘉, 张磊
 doi: 10.37188/CO.EN-2025-0008
摘要(61) HTML全文(18) PDF 10839KB(2)
摘要:

双波长像面数字全息术用于实现远距离形貌测量,未来有望应用于实验先进超导托卡马克(EAST)偏滤器表面测量。照明与成像光束共路的设计适用于托卡马克装置的上部诊断通道。通过选择波长间隔为1.02 nm的两个波长,系统测量范围扩展到276.87 μm,可测量高度变化138.44 μm的表面。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对标称80 μm的台阶测量误差为7.00%,最小可测高度变化10 μm表面,对系统远距离的测量能力进行了验证,并对托卡马克装置拆除的偏滤器进行离线测量。上述结果证实,该系统有望用于偏滤器的形貌测量。

轻巧型半主动激光制导光学系统设计
姜洋, 穆全全, 赵东旭, 史屹君, 霍东阳
 doi: 10.37188/CO.2024-0229
摘要(54) HTML全文(18) PDF 6938KB(6)
摘要:

目的:为降低激光制导导引头的失调角误差,在光学设计方面优化能量信号质量。方法:基于像差理论结合光学设计软件的计算功能获得设计起点;分别从光学结构形式和像差平衡优化角度入手对光学系统逐步迭代设计。通过控制像方远心增强光斑的对称性以提高测角精度;通过对光学塑料材料的性能分析,论证了采用光学塑料制造导引头光学结构的可行性。结果:最终完成焦距为71.6 mm,F/#为1的光学系统设计,边缘视场主光线远心度小于6 mrad;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光斑尺寸的稳定性优于0.4%;全视场最大畸变小于0.5%,在±2°视场范围内的光斑线性度与能量响应一致性均能满足精确制导要求。结论:基于最小初阶像差的结构设计思路可以用于折反系统的优化,该方法可为同类导引头光学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基于差分时间数字转换光子计数技术的时域扩散光学成像系统研究
刘欣霖, 路光达, 秦转萍, 郭庭航, 刘东远, 高峰
 doi: 10.37188/CO.2025-0048
摘要(67) HTML全文(21) PDF 3403KB(5)
摘要:

时域扩散光学成像(time domain diffuse optical imaging, TD-DOI)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光学成像技术,通过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ime-correlated single photon counting, TCSPC)系统可实现生物组织吸收系数与散射系数的定量重建,从而精确评估组织氧代谢、血流灌注等关键生理参数。然而,受限于TCSPC系统固有的硬件复杂性、高成本特性,目前难以实现临床场景下在体多通道动态监测的规模化应用需求。本文发展了一种双通道差分混合触发参考信号策略,通过结合差分时间数字转换(time-to-digital converter, TDC)器件和光子计数技术,构建稳定可靠的时间扩展曲线(time point spread function, TPSF)测量体系,实现了激光同步信号与出射光子信号时间延迟的亚纳秒级精确标定。实验验证数据显示,所发展系统时间分辨率为55 ps,在2.3×104 光子/s计数率条件下,TPSF波动系数可稳定控制在1.35%以内(积分时间1 s)。针对组织仿体的光学参数反演测试表明,组织光学参数反演精度方面,吸收系数与约化散射系数的平均反演误差分别在5.39%和4.34%以内。该技术方案显著提升了TD-DOI多通道并行检测可行性,特别适用于脑皮层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等生物医学场景,为开发新一代穿戴式光学脑功能成像设备奠定了技术基础。

红外双波段制冷型变焦Offner型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王翘楚, 耿海涛, 虞林瑶, 张葆
 doi: 10.37188/CO.2025-0080
摘要(88) HTML全文(27) PDF 11495KB(3)
摘要:

随着中长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军用高光谱成像系统凭借其独特的特征识别能力和隐蔽侦察优势,在现代战场态势感知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战略价值,例如实时目标识别、反伪装侦察及全球军事目标动态监控。本研究面向航空探测应用需求,基于320×240像素双色制冷型红外探测器,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中波红外(3.7~4.8 μm)和长波红外(7.7~9.5 μm)的双波段Offner型光谱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折射与折反射混合光学结构,实现了32 mm、200 mm、800 mm三视场切换式变焦功能。光学系统采用Offner分光结构,有效抑制了系统初级像差;其次,通过引入二次成像中继系统,实现了100%冷光阑匹配,有效降低了冷反射效应。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在各波段及不同焦距状态下均表现出优异的成像性能:在特征频率17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接近衍射极限,且温度变化对成像质量变化影响不大;光学像质满足指标设计。该光学系统兼具宽光谱响应、大变倍比(25×)和快速视场切换等特点。光谱分辨率达到25 nm,其成像质量与光谱分辨能力满足航空光电侦察的技术需求,在军事侦察、安防监控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基于关键参数先验的车载雷达镜头杂散光抑制模型研究
张丽芝, 陆秋萍, 段帆琳, 戴幸, 乔大勇
 doi: 10.37188/CO.2025-0074
摘要(87) HTML全文(23) PDF 4748KB(7)
摘要:

车载激光雷达受杂散光干扰会导致信噪比降低和探测效率下降。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功率密度函数和总积分散射的表面散射建模方法,拟合了不同材料表面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BRDF数据高度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此模型,本文系统分析了车载激光雷达长焦接收镜头的杂散光来源及传播路径,包括机盒内壁、镜片边缘、隔圈表面散射等。根据仿真结果,本文提出了多项杂光抑制措施,如采用低散射材料结构件、镜片表面镀增透膜、透镜非工作区涂覆消光油墨等,并且从光学设计、信号处理及工程优化等多维度评估了该激光雷达接收光学系统的杂光抑制水平。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系统杂散辐射水平显著降低:成像视场外的点源透过率(PST)从1e+0降至1e-5,视场内PST从1e+2降至1e-1,杂散光与目标信号对比度控制在10e-4以下。此外,探测回波信号强度提升显著,有效提高了激光雷达的探测性能。本研究为车载激光雷达的杂散光抑制提供了理论模型和实用解决方案,对高灵敏度光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弯曲像面的大视场超紧凑型镜头设计
毕诗文, 张星祥, 陈力, 刘俊豪, 范世杰, 付天骄
 doi: 10.37188/CO.2025-0076
摘要(64) HTML全文(24) PDF 4525KB(3)
摘要:

针对轻量化AR眼镜对搭载摄像头的大视场与高紧凑性的需求,本文提出了结合弯曲像面的设计方法。首先,由高斯光学理论对弯曲像面成像系统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各光学系统Petzval像面曲率特性,并通过双系统仿真对比,重点分析弯曲像面的性能优势。然后,采用分段多目标优化策略,设计了一款大视场紧凑性的光学系统。最后,对光学系统进行像质评价和公差分析。该光学系统由5片非球面塑料透镜和一片后置滤光片组成,系统焦距为3.1 mm,视场角可达80°,系统总长仅4.07 mm。设计结果表明:在223 lp/mm处,各视场的调制传递函数均优于0.32,全视场最大RMS光斑半径为2.41 μm,最大畸变为2.5%,相对照度均优于45%。研究成果可为曲面传感器的应用奠定基础,并为大视场紧凑型镜头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纳秒脉冲激光对背照式CMOS探测器组件损伤机理研究
王柯, 刘扬, 王云哲, 张引, 王振州, 邵俊峰
 doi: 10.37188/CO.2025-0090
摘要(69) HTML全文(30) PDF 3832KB(5)
摘要:

为了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下激光对可见光成像系统损伤效应,将滤光片和背照式CMOS探测器共同构成探测器组件作为靶材,探讨两种不同波长的纳秒脉冲激光对探测器组件的损伤效应。首先,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得532 nm及1064 nm纳秒脉冲激光对CMOS组件的典型损伤效应数据。然后,利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建立激光与探测器相互作用的模型,以解决实验中无法实时观测探测器内部的温度与应力变化和分布的问题,在获得损伤效应数据的同时将传统实验难以观察的温度/应力集中现象“可视化”,提供可靠的参考阈值数据。通过仿真及实验研究表明损伤机理为热-力联合损伤,并得了如下的损伤阈值,532 nm波段下各阶段损伤阈值为30.06 mJ/cm2、38.93 mJ/cm2、56.20 mJ/cm2和102.17 mJ/cm21064 nm波段下为38.62 mJ/cm2、50.09 mJ/cm2、116.31 mJ/cm2和137.73 mJ/cm2

澄清经典文献上洛匈棱镜分束角公式的问题
李东风, 李如意, 杨春旺, 周珺, 陆守香
 doi: 10.37188/CO.2025-0036
摘要(57) HTML全文(20) PDF 1491KB(1)
摘要:

在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现经典光学文献上的洛匈棱镜(Rochon Prism)的分束角公式(是针对负晶体)是错误的,为此推导了准确的洛匈棱镜分束角表达式(分布针对负晶体、正晶体),并解决了科研项目中包含洛匈棱镜的光学系统设计错误问题。针对一般洛匈棱镜产品的输出2束光的夹角较小的问题,分析推导了分别由负晶体、正晶体构成洛匈棱镜的分束角表达式,另外对由异种晶体材料构成洛匈棱镜的分束角进行了分析以及推导出表达式。通过用实际数据计算和比较知道,由异种晶体材料构成洛匈棱镜的分束角比由同种晶体材料构成洛匈棱镜的分束角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在紫外波段的应用,具体给出一种由异种晶体材料构成洛匈棱镜的较大分束角的设计实例。这种由异种晶体材料构成洛匈棱镜,按照合适的晶体排列顺序,可以在合理的晶体厚度的限制下获得相对较大的分束角度,这显然是有利于偏振仪器设备的结构设计。

低噪声宽调谐1018 nm DBR窄线宽单频光纤激光器
于龙昆, 肖鑫, 余世淏, 李磐, 罗子人
 doi: 10.37188/CO.2025-0071
摘要(65) HTML全文(21) PDF 4306KB(3)
摘要:

本文针对里德堡微波测量领域对1018 nm单频种子源迫切需求,研制了一种线宽为810 Hz、相对强度噪声低于−140 dB/Hz的宽调谐1018 nm单频光纤激光器。该激光器基于分布式布拉格反射(DBR)结构,使用8毫米长的掺镱光纤,激光器配有高稳定的主动温控系统以及压电陶瓷(PZT)快速频率调谐装置。温度控制范围为10 °C至80 °C,在25 °C控温2小时内DBR谐振腔的温度波动仅±0.0005 °C。经实验测试,激光器25 °C温度下保持单纵模输出,线宽为810 Hz,温度调谐范围超过0.9 nm,PZT快速调谐范围高达10 GHz,在调谐过程中不会出现跳模现象。单频激光在1 kHz低频段的相对强度噪声为−150 dB/Hz,当频率大于1.5 MHz时的相对强度噪声低于−140 dB/Hz。该结果表明激光器输出低噪声的同时实现了宽调谐。

单一透镜材料宽温度范围空间相机无热化设计
李恩泽, 潘宇, 顾国超, 蒋雪, 林冠宇, 李博
 doi: 10.37188/CO.2025-0065
摘要(62) HTML全文(25) PDF 2202KB(2)
摘要:

折反式空间相机广泛应用于空间探测领域,但温度变化将会导致成像质量下降。针对该问题,本文对折反式空间相机进行了宽温度范围的无热化设计。首先对相关的光学元件、机械结构等部件进行了温度影响分析,并总结消热差的便捷方法。接着以工作在400 nm~1000 nm波段,焦距为525 mm,F数为3.5的空间相机为设计对象,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射镜基底材料和支撑结构材料,只使用熔融石英一种透镜材料校正像差,从而确保折反式光学系统在空间环境运行的性能稳定性并实现宽温度范围无热化。最终仿真结果表明空间相机经过设计优化后可在−60 °C~150 °C温度范围内奈奎斯特频率77 lp/mm处的调制传递函数值优于0.4。该相机的材料物理性能稳定、成像质量好、高低温环境内成像质量稳定,在空间探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SG滤波的光腔衰荡光谱CO气体传感器
郭紫龙, 石程睿, 董媛媛, 张磊, 孙晓园, 孙静静, 周胜
 doi: 10.37188/CO.EN-2025-0032
摘要(106) HTML全文(40) PDF 3639KB(8)
摘要:

SG滤波器采用多项式最小二乘近似来平滑数据并估计导数,被广泛用于处理含噪声数据。然而,SG滤波器在数据边界和高频段的噪声抑制能力有限,导致信噪比(SNR)明显降低。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主成分分析法(PCA)与 SG滤波协同集成的新方法。这种方法避免了SG滤波较大窗口尺寸带来的过度平滑问题。所提出的PCA-SG滤波算法被应用于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的CO气体传感系统。通过与移动平均滤波(MAF)、小波变换(WT)、卡尔曼滤波(KF)和SG滤波器进行对比,验证了PCA-SG滤波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与所评估的其他算法相比,该算法表现出更优异的降噪能力。衰荡信号的信噪比从11.8612 dB提升至29.0913 dB,提取的衰荡时间常数的标准差从0.037 µs降低至0.018 µs。这些结果表明,所提出的PCA-SG滤波算法有效提高了衰荡曲线数据的平滑度,证明了其可行性。

基于扩展杨氏干涉结合Vision Transformer的拼接镜共相误差检测方法研究
刘银岭, 姚迟, 欧阳尚韬, 万亿镕, 陈莫, 李斌
 doi: 10.37188/CO.EN-2025-0030
摘要(104) HTML全文(34) PDF 5463KB(2)
摘要:

由于单块镜难以达到10 m级水平,拼接镜已成为现代天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为了达到单块镜的成像能力,拼接子镜之间必须保持高度共相,piston误差作为影响分段镜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亟需进行高效、精确的检测。针对目前圆孔衍射结合双波长算法易受偏心误差干扰,传统卷积神经网络(CNN)局部感受野难以捕捉大量程误差下全局特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扩展杨氏干涉原理与Vision Transformer(ViT)的平移误差检测新方法。通过双孔对称布局抑制偏心误差的干扰,结合589nm和600nm的双波长消模糊算法将检测量程扩展至±7.95 μm,并基于ViT的自注意力机制建模干涉条纹的全局特征,相较于CNN依赖局部卷积核的局限性,ViT 显著提高了对干涉图中周期性变化的灵敏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高斯噪声(SNR≥15 dB)、泊松噪声(λ≥9 photons/pixel)及子镜间隙误差(Egap≤ 0.2)干扰下能够在[−7.95 μm, 7.95 μm]范围内实现5 nm的检测精度,同时保持95%以上的准确率,相较于互相关算法检测速度有较大提升。本研究为拼接镜误差检测提供了一种高精度、高鲁棒性的创新技术路线,为高精度天文观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基于相移轮廓术的三维形貌与颜色纹理的同步捕获
王素珍, 仵苇, 季怡心, 张龙祥, 王建华
 doi: 10.37188/CO.EN-2025-0014
摘要(95) HTML全文(37) PDF 4464KB(7)
摘要: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医疗等多个领域对物体三维(3D)形貌与颜色纹理同步获取的需求持续攀升。为响应当前技术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形貌与颜色纹理同步捕获的新方法,首先构建了相机曝光时间与灰度值关联的线性模型;随后通过曝光时间校准,使投影红绿蓝(RGB)光与单色相机捕获的白光灰度值趋于一致;接着向物体投射三组彩色条纹,以筛选适用于3D重建的最优像素;同时投射三张纯色图像,通过图像合成获得颜色纹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三维形貌与颜色纹理的同步获取,且测量速度快,精度高,同时使用黑白相机避免了彩色物体三维重建过程中常见的颜色串扰等问题的干扰。

紧凑型Yb:CGYA无序晶体激光器的宽带可调谐操作
王康, 吴文杰, 张沛雄, 尹浩, 朱思祁, 李真, 陈振强
 doi: 10.37188/CO.EN-2025-0029
摘要(94) HTML全文(32) PDF 3827KB(9)
摘要:

利用直拉法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光学质量的Yb:CaGd0.33Y0.625AlO4 (Yb:CGYA) 激光晶体。引入的Gd3+离子有助于保持原始结构,并有效诱导Yb3+离子发射光谱的非均匀展宽。Yb:CGYA 晶体的荧光发射峰波长为 1053 nm,对应的半峰全宽为 93 nm。通过使用双折射滤波片实现了从 1017 nm至 1073 nm的可调谐激光输出,这是迄今为止在短腔中报道的最宽调谐范围。这种紧凑型激光器为其在1 μm波段附近的应用提供了巨大优势。

基于改进互相关算法的游标效应光纤应变传感器解调方法
刘斌, 曹志刚, 王幸运, 蔺子翰, 程瑞, 刘俊, 孙宇寒, 郑述军, 左铖, 林继平
 doi: 10.37188/CO.EN-2025-0024
摘要(83) HTML全文(44) PDF 855KB(7)
摘要:

为了解决基于光学游标效应的光纤应变传感器中传统光谱跟踪解调方式测量精度不足、测量范围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互相关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游标型光纤应变传感器信号解调。该算法通过互相关操作从采集的光谱数据中识别出与待测光谱最为相似的光谱,然后通过加权计算得到预测应变值。由于该算法使用了被测量光谱中包含的全部信息,因此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和更大的测量范围,经过实验验证,获得了0.1038\begin{document}$ \mu \varepsilon $\end{document}的低平均绝对误差,并且消除了光谱范围对测量范围的限制。此外,与光谱跟踪技术相比,由于其可以使用低分辨率光谱进行解调,该改进互相关算法还具有提高测量速度的能力,因此该算法进一步提高了基于游标效应的光纤应变传感器解调性能。

具有高防冰性能的飞秒激光加工无涂层超疏水金属表面
崔霖坤, 闫丹丹, 邹婷婷, 许家沛, 张博, 李林, 张昊, 徐彩雪, 杨建军
 doi: 10.37188/CO.EN-2025-0013
摘要(99) HTML全文(45) PDF 5700KB(10)
摘要:

超疏水表面作为一种有效的被动防冰方法,可以减少低温环境下金属表面的结冰。然而,由于其通常采用的有机物修饰在恶劣环境下易老化,从而导致防冰性能下降或完全失效等严重问题。本文采用飞秒激光掺杂制备微结构方法在对铝合金表面进行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的同时改变,实现材料表面无有机涂层的超疏水防冰效果。与未加工铝合金和传统氟硅烷改性的铝合金表面相比较,激光掺杂加工后的铝合金表面具有较低的热导率和仿生蚁丘群结构,使得其具有良好的延迟结冰时间(803.3 s)和较低的冰附着力(16 μN)。此外,这种本征超疏水金属表面在防冰性能方面也表现出优异的环境耐久性。这些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获得的无有机涂层超疏水样品在防结冰方面的有效性。

基于单片超构表面透镜的可见连续波段大视场消色差探测
黄昊华, 李玮, 刘睿, 张伟, 张婧英, 李文昊
 doi: 10.37188/CO.2025-0061
摘要(128) HTML全文(41) PDF 4682KB(17)
摘要:

超构表面透镜存在离轴像差和材料色散,在成像探测领域无法同时兼顾视场和工作带宽。本文基于单片超构表面构建可见光大视场消色差超透镜。采用二次型相位实现大视场探测,进一步通过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优化超构表面单元结构传输相位实现连续波段色散调控,因此在满足大视场下拓展工作带宽。对于单片超构表面透镜数值孔径0.351,在0.55 μm~0.65 μm波段内实现了±20°视场角的消色差光场聚焦。在工作波段和视场范围内焦距纵向误差≤3.2 μm(~0.08f0),入射角探测偏差≤1.34°。本文提出的可见连续波段大视场消色差单片超构表面透镜有望在轻小型、集成化光学系统成像探测等领域发挥作用。

 doi: 10.37188/CO.EN.2025-0018
摘要(96) PDF 1130KB(5)
摘要:
 doi: 10.37188/CO.EN.2025-0017
摘要(87) PDF 1002KB(13)
摘要:
 doi: 10.37188/CO.EN.2025-0003
摘要(87) PDF 557KB(1)
摘要:
耗散腔中运动辅助量子电池的能量保存
任天玺, 陈彦, 谭佳, 曹召良, 郝翔
 doi: 10.37188/CO.EN-2025-0015
摘要(145) HTML全文(77) PDF 1266KB(6)
摘要:

作为量子领域的潜在能源供给系统,量子电池不可避免地经历由环境退相干诱导的提取功衰变过程。为了抑制能量耗散,本文提出了一种运动原子电池方案,其中原子所在的耗散腔与结构化环境发生耦合作用。本文通过开放量子系统方法,研究了量子电池最大提取功的动力学特性。我们发现,在非马尔可夫环境中,量子电池提取功的衰减显著减缓。相比于静止状态,当量子电池处于运动状态时,量子电池的存储性能得到了提升。这种能量保存效应在较高运动速度下更加显著。当环境记忆效应与运动控制同时作用时,两者有助于延长量子电池的放电寿命。此外,我们还研究了环境温度、随机噪声以及量子纠缠的影响。这些结论为开放量子电池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基于光线场追迹的国产3D可视化衍射光波导仿真模块研究
覃嘉佳, 宋强, 刘祥彪, 张善文, 段辉高, 周常河
 doi: 10.37188/CO.2025-0003
摘要(367) HTML全文(117) PDF 8281KB(37)
摘要:

衍射光波导因其轻薄的外形、大视场角和大的眼动范围,成为实现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近眼显示技术最有前景的方案之一。目前商业化AR光波导仿真软件大多由国外公司开发,未见到有国产3D可视化的光波导仿真设计软件报道。据我们所知,本文工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基于光线场追迹的3D可视化光波导设计仿真模块。并应用该仿真模块设计了一款二维出瞳扩展的衍射光波导,展示了从光栅的k域分析、光波导中光栅各个区域的自动布局、光波导优化到光线场追迹仿真的完整设计流程。该仿真模块不仅能够对单个的波导器件进行仿真,还能够对整个近眼显示光学系统进行仿真,包括微显示屏、微型投影光机与人眼模型,实现从微观到宏观尺度仿真,体现了该光波导仿真模块的功能和优势。该光波导仿真设计模块为国内光学工程师提供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光波导设计仿真工具,将助力我国AR光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多机器人协同光学加工技术
石丰华, 李龙响, 刘夕铭, 彭利荣, 陈昊, 李兴昶, 程强, 张学军
 doi: 10.37188/CO.2025-0020
摘要(220) HTML全文(105) PDF 5429KB(12)
摘要:

为了提升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加工效率,提出了采用多个加工单元分别同时负载单个工具并共同执行加工任务,以降低加工单元执行时间从而大幅提升加工效率方法。首先,根据光学元件提出一种多机器人协同加工布局,接着,针对三种潜在的可行轨迹进行了模拟加工。然后,在离散仿真基础上,得出了轨迹参数的选取原则,针对离散仿真无法体现轨迹连续性对面形影响这一局限提出并建立了运动模式适配的积分去除函数模型,此模型将轨迹连续性的影响引入模拟加工中,最后提出一种协同加工避障策略并采用最优轨迹进行了协同加工的效率提升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将初始面形PV=18.310λ(λ=632.8 nm),RMS为1.788λ的元件收敛至PV=4.873λ,RMS=1.113λ,与此同时其直径120 mm的有效区间内PV=4.661λ,RMS=0.857λ,经加工后收敛至PV=2.465λ,RMS=0.622λ。总执行时间为3.943h,若采用协同加工策略单个加工单元最长执行时间为2.041h,相比单工具效率提升1.93倍。与单机器人加工相比,该方法使得加工效率显著提高,面形精度得到保证,有效缩短了加工周期,在大孔径光学元件制造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潜力,同时也为未来使用更多机器人的协同光学制造提供了轨迹规划策略参考和奠定了基础。

基于波前结构函数的扩展目标大气相干长度测量
张峻瑞, 赵玉玲, 杨乐强, 刘杰, 王文宇, 李正炜, 王建立, 陈涛
 doi: 10.37188/CO.2024-0215
摘要(180) HTML全文(151) PDF 4942KB(13)
摘要:

为测量大气相干长度这一表征大气湍流对自由空间光通信链路性能影响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扩展目标作为信息源的新策略,即结合波前结构函数法与扩展目标偏移量算法直接对大气相干长度进行估计。现有的差分像运动监测器等方法通常依赖于导星目标,但在水平通信链路中难以设置合适的导星目标,其实际应用效果受到显著限制。因此,将扩展目标作为直接测量的信息源,为大气相干长度测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回顾了现有主流算法的原理及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算法对导星目标的依赖性及其在水平链路应用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将改进归一化互相关算法与波前结构函数法相结合的测量方案,用于扩展目标场景估计大气相干长度。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在水平链路基于扩展目标条件下有效开展测量,同时显著减少了系统的复杂度和设备成本。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测量精度,本文设计开展了仿真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相干长度值与差分像运动监测器法及波前相位方差法高度一致,测量精度误差约为4%。这一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在大气相干长度评估中的有效性,可为提升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的可靠性提供有效参考。

条纹投影非线性误差主动编码最优估计校正方法
李茂月, 徐敬之, 刘泽隆, 黄思琦
 doi: 10.37188/CO.2024-0167
摘要(249) HTML全文(105) PDF 2107KB(6)
摘要:

条纹投影技术在三维测量和表面形貌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相位质量是决定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然而,输入光强和输出光强之间的非线性效应是导致相位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非线性主动校正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标准平面投影少量的均匀灰度图像,获取输入光强与输出光强的变化规律。然后,将这一规律与系统非线性主动校正结合,建立了基于输入输出光强变化的系统非线性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最优编码值,从而通过条纹编码主动校正了投影条纹。校正后的条纹有效减少了非线性效应带来的影响,大幅提升了相位获取的质量。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以三步相移为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标准误差降低了88%,最大误差减少了85.5%。在实际标准平面实验中,校正后标准相位误差由0.0706 rad降至0.0168 rad,最大相位误差由0.4129 rad降至0.0960 rad。在人脸石膏模型实验中,校正后标准相位误差由0.0472 rad降至0.0102 rad,最大相位误差由0.2990 rad降至0.2408 rad。在复杂形貌人脸石膏件的三维重建中,校正后表面质量显著提升,影响相位质量的水波纹效应大幅减小。与现有的大步相移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高质量的相位获取精度,而且在所需数据量和操作便捷性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述
光学系统偏振特性影响抑制方法综述
罗敬, 陈兴达, 吕凝睿, 佟雅楠, 李静怡, 张晓辉, 董吉洪
2025, 18(5): 979-1015.   doi: 10.37188/CO.2025-0066
摘要(215) HTML全文(51) PDF 11136KB(30)
摘要:

光学系统的偏振特性会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态,从而对成像质量、探测精度等产生影响。对于望远镜、光刻物镜等光学仪器,偏振特性是决定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抑制光学系统偏振特性的不利影响对于实现高性能现代光学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光学系统偏振特性影响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将已有方法归纳为三类:偏振定标、偏振补偿和低偏振优化设计。接下来,介绍了上述3类方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应用实例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类与讨论。最后,分析了三种方法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应用,并对光学系统偏振特性影响抑制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原创文章
利用级联超构表面同时测量径向角位移和纵向线位移
张振宇, 张伟, 刘睿, 张婧英, 李文昊
2025, 18(5): 1016-1026.   doi: 10.37188/CO.2025-0033
摘要(187) HTML全文(59) PDF 4288KB(12)
摘要:

为了解决现有超构表面位移测量技术无法同时测量多个物理量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超构表面级联结构,可用于同时测量径向角位移和纵向线位移。首先,根据级联超构表面对圆偏振光的联合相位调制阐述了位移测量的工作原理。接着,利用琼斯传输矩阵分析了相位延迟携带的位移信息,推导了角位移与线位移的数学表征。然后,以设计目标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单元结构参数,构建超构表面模型。最后,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超构表面结构进行模拟,验证方法可行性并分析器件测量性能。结果表明,在633 nm的工作波长下,角位移灵敏度为0.9716,理论分辨率为34.27 μrad,线位移灵敏度为0.0041,理论分辨率为8.12 nm。该方法提高了超构表面位移测量技术的测量自由度,并有望进一步扩展到六维,以此实现对待测目标的完全姿态确定。

Lyot-Sagnac与Fabry-Pérot级联增敏的光纤温度传感器
张国生, 陈宇雷, 柴国强, 韩建宁
2025, 18(5): 1027-1035.   doi: 10.37188/CO.2025-0068
摘要(112) HTML全文(50) PDF 7129KB(7)
摘要:

为了有效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实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游标效应增敏的Lyot-Sagnac传感结构与Fabry-Pérot干涉仪(FPI)级联的光纤温度传感器。其中,Lyot-Sagnac传感结构是通过90°旋转熔接不同长度保偏光纤(PMF)制作而成的,FPI是利用空芯光子晶体光纤作为F-P腔制作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通过90°旋转熔接方法制作的Lyot-Sagnac传感结构输出光谱包络良好,与FPI级联利用游标效应能够显著提高传感器温度检测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级联传感器分别以Lyot-Sagnac传感结构中不同长度的PMF作为传感部位时,温度检测灵敏度为12.56 nm/°C和 92.77 nm/°C。相比于单独的Lyot-Sagnac干涉结构,本文提出的传感器灵敏度提升了约57倍。此外,在同一测量带宽下,PMF1模式的测量范围是PMF2模式的9.3倍。因此,相较于传统游标效应光纤温度传感器,本文提出的双响应模式温度传感器不仅具有良好的检测灵敏度,而且利用同一光谱检测设备可有效适配不同检测范围与灵敏度需求的应用场景,为性能可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Bi2O3/Bi2S3异质结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探测性能研究
方向明, 张荣科, 孙宇, 武韦羽, 朱建华, 游秀芬, 高世勇
2025, 18(5): 1036-1043.   doi: 10.37188/CO.2024-0218
摘要(191) HTML全文(143) PDF 2259KB(5)
摘要:

采用热聚法结合室温溶液法制备了Bi2O3/Bi2S3异质结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i2O3/Bi2S3异质结复合材料整体呈现为块状形貌且有孔洞存在,表面相对粗糙。基于所制备的Bi2O3/Bi2S3异质结复合材料,构筑了光电探测器。在无外加偏压条件下,Bi2O3/Bi2S3探测器暴露在紫外光下的最大光电流(0.32 μA)和响应速度(65.65/80.56 ms)相比Bi2O3探测器均得到了明显增强。此外,该器件可将Bi2O3的探测波段从紫外拓宽至可见光,并且在可见光波段也具有快速稳定的自驱动探测能力。这主要是由于Bi2O3和窄带隙Bi2S3半导体成功耦合,形成了II型能带结构的异质结复合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开/关蓝光100次的光电探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Bi2O3/Bi2S3探测器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生物荧光系统中多通道负滤光膜的研制
齐浩迪, 付秀华, 潘永刚, 石澎, 王奔, 林兆文, 董所涛, 赵宝亮, 李爽
2025, 18(5): 1044-1054.   doi: 10.37188/CO.2024-0144
摘要(224) HTML全文(134) PDF 4393KB(18)
摘要:

随着生物荧光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信号传输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滤光膜作为系统分光的核心器件,其光谱特性直接影响系统的传输精度。本文选用Nb2O5与SiO2作为高低折射率材料,利用高斯变迹函数结合Optilayer膜系软件对多通道负滤光膜进行膜系优化设计。采用电感耦合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在D263T基板上研制多通道负滤光膜。通过对膜层敏感度的反演分析,解决了膜厚控制误差对光谱偏移及通带透过率降低的问题。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膜层粗糙度的影响因素,通过调节电感耦合等离子源(ICP)功率有效改善膜层表面粗糙度。所研制的多通道负滤光膜在45°入射时,中心波长576 nm、639 nm、690 nm反射带半宽度分别为5 nm、6 nm和7 nm,平均反射率约为98%。透射区545~562 nm,597~624 nm,655~675 nm和708~755 nm范围内,平均透射率达到92%。通过耐环境测试与光谱稳定性测试可知其满足生物荧光系统中多通道负滤光膜的使用要求。

流动相单分子免疫检测系统的设计
胡鹏涛, 高若谦, 葛明锋, 董文飞, 李力, 苏新然
2025, 18(5): 1055-1065.   doi: 10.37188/CO.2025-0045
摘要(193) HTML全文(46) PDF 2997KB(10)
摘要:

为实现肿瘤标志物的早期诊断,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流动相样本的单分子免疫检测系统,并对其光学荧光成像平台及图像检测计数算法进行了研究。首先,为满足低浓度、高通量样本的即时检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动相的单分子免疫检测方法。其次,结合微流控芯片的规格要求,设计了一套光学荧光成像检测平台,通过滤光和分光元件的合理配置,利用多模块集成实现荧光样本的高分辨率成像。最后,在离焦粒子的图像检测计数算法的基础上,优化了特征匹配方法,以高效处理非焦面荧光粒子信号。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在单分子免疫标志物样本检测中的下限可达到0.001 pg/mL,在0.001~1 pg/mL的理论检测范围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可在一小时内完成最多十份样本的检测。本系统满足了单分子免疫检测的稳定性、高灵敏度和高通量检测需求,在癌症早期筛查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557.7 nm波段星载探测风场的多普勒非对称差分干涉仪杂散光分析与抑制
刘子维, 江伦, 贺欣桐, 王若晴
2025, 18(5): 1066-1075.   doi: 10.37188/CO.2025-0060
摘要(85) HTML全文(40) PDF 3043KB(6)
摘要:

由于大气背景辐射对多普勒非对称差分(DASH)干涉仪风场探测成像质量会产生影响,本文对其进行研究并设计杂散光抑制结构。基于轨道参数和观测几何,分析不同高度下大气背景辐射对系统信噪比(SNR)影响。随后,结合系统参数和信噪比变化规律设计遮光罩,并通过点源透过率(PST)评估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高度降低,大气背景辐射逐渐增强,从而导致信噪比逐渐下降。从PST曲线可知,系统视场内PST保持稳定,遮光罩未影响对目标光线的探测;视场外PST随离轴角增加而降低,在杂散光抑制角1.07°附近降至10−8以下,该设计满足系统对大气背景辐射的抑制要求。

动态扫描场景下GM-APD激光雷达点云高精度配准方法研究
钟国舜, 刘秋佐, 李萌, 彭涛, 孙剑峰, 刘建伟
2025, 18(5): 1076-1085.   doi: 10.37188/CO.2025-0073
摘要(142) HTML全文(49) PDF 4894KB(12)
摘要:

本研究针对盖革雪崩光电二极管(Geiger-mode avalanche photodiode,GM-APD)激光雷达在动态扫描场景下相邻帧点云重叠率低、易强制配准非匹配点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匹配机制和多分辨率邻域扩展的改进ICP算法,以提高点云配准精度和鲁棒性。首先,通过基于K-D tree的双向匹配机制提取相邻帧点云的重叠区域,利用重叠区域信息建立初始配准模型,解决了低重叠率场景下配准精度低的问题。其次,采用多分辨率邻域扩展技术,结合局部曲率相似性加权求解变换矩阵,避免了动态配准中强制对齐非匹配点对的现象。最后,通过级联补偿机制实现全局点云的精确配准。实验结果表明,在2 km和400 m扫描成像中,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0.21 m和0.10 m。该方案有效解决了动态扫描场景下的点云配准难题,为三维重构提供了高精度数据支持,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基于双向条纹点云匹配的复杂纹理误差校正
张正祺, 陈玉翀, 达飞鹏, 盖绍彦
2025, 18(5): 1086-1096.   doi: 10.37188/CO.2025-0040
摘要(152) HTML全文(40) PDF 4358KB(10)
摘要:

在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中,相机离焦现象不可避免。在离焦的影响下,物体表面的复杂纹理会引入显著的相位误差,影响测量精度。本文针对该问题,分析并构建了该相位误差的理论模型,指出了其与纹理变化方向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条纹点云匹配的复杂纹理误差校正方法。理论上,通过投影横纵条纹图案获得的双向相位信息应解出完全一致的点云。基于这一原理,本文提出以最小化横纵点云对应点距离为目标,修正每个点对应的相位,最终得到校正后的点云。为了消除标定参数误差导致的点云整体偏移,本文通过点云匹配进行了预校正。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传统方法,本文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最高可分别降低33.6%和39.1%。本文方法能够以更高的精度重建具有复杂纹理的物体。

基于快速迭代滤波的单帧彩色条纹投影轮廓术
魏鹏飞, 杜虎兵, 朱倩, 刘畅, 李燕杰
2025, 18(5): 1097-1110.   doi: 10.37188/CO.2024-0213
摘要(182) HTML全文(77) PDF 4173KB(8)
摘要:

为了实现动态物体的三维轮廓测量,并克服传统傅立叶解调方法中由于不同载频频谱混叠而导致的测量精度受限,以及彩色复合条纹投影技术中的颜色耦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迭代滤波的三频彩色条纹投影轮廓术。该方法首先通过CCD相机采集一帧彩色图像,其中R、G、B通道分别携带了不同频率的变形条纹图像。然后,通过各分量互减去除噪音及干扰背景,从而得到了频率混合的条纹图。接着,利用快速迭代滤波将不同的频率条纹图进行分离和颜色解耦。随后,对由R、G、B通道分离的单频率的条纹图分别进行傅立叶变换并提取包裹相位信息。最后,为了实现精确的相位展开,采用空域解包裹算法展开低频相位,并基于此依次展开中频和高频相位,从而完成整个相位解包裹过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相位展开精度比传统傅立叶方法提高约7倍,且相比其他单帧解调方法,本文方法精度最高,抗噪性能强,为高精度、动态实时三维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案。

基于单相机的空间目标相对位姿测量系统
支帅, 丁国鹏, 韩世豪, 张永合, 朱振才
2025, 18(5): 1111-1123.   doi: 10.37188/CO.2025-0057
摘要(92) HTML全文(36) PDF 3289KB(5)
摘要:

为提高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及精度,实现航天器超近距离高精度对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相机及合作靶标的相对位姿测量系统,用于双星间相对位置及姿态的高精度测量。通过设计追踪星视觉相机及目标星LED合作靶标,在双星距离为50米到0.4米的范围内,实现了高精度的相对位姿测量。通过设计远近场LED靶标,实现了相机与靶标间的协同工作,保证在50米到0.4米的距离均能清晰成像;根据设计的靶标特性,提出了多尺度质心提取算法,利用斜率一致性约束与间距比筛选,在复杂光照下能稳定获取特征目标;最后,结合靶标几何约束的初值估计,实现了目标星相对于追踪星的位姿解算,为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引入非线性优化方法对位姿结果进行迭代优化,有效降低了测量误差。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测量精度由远及近逐渐提高,在距离为0.4 m时,位置测量精度优于1 mm,姿态测量精度优于0.2°,满足超近距离对接任务需求。本方案为空间在轨目标相对位姿测量提供了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光电混合的光学卷积神经网络的片上训练及其抗噪性
邵晓锋, 苏婧宜, 王瑾
2025, 18(5): 1124-1131.   doi: 10.37188/CO.2025-0016
摘要(163) HTML全文(52) PDF 1091KB(11)
摘要:

光电混合的光学卷积神经网络(OCNN)通过结合光子元件的并行线性计算能力和电子元件的非线性处理优势,在分类任务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光子元件的制备误差即不精确性和执行后向传播的FPGA中的电路噪声对网络性能有显著影响。本文搭建了光电混合的OCNN,其中的线性计算由基于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的光学计算层完成,而池化计算及训练过程则在FPGA中完成。本文着重研究了在FPGA上的片上训练方案,分析了噪声对片上训练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OCNN抗噪能力的网络优化策略。具体地,通过调整池化方式和尺寸以增强OCNN的抗噪性能,并在池化层后引入Dropout正则化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片上训练方案能够有效修正光子元件的不精确性带来的误差,但电路噪声是限制OCNN性能的主要因素。此外,当电路噪声较大时,其造成的MZI相位误差标准差为0.003,最大池化方式与Dropout正则化的结合可以显著提升OCNN的测试准确率(最高达78%)。本研究为实现OCNN的片上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光电混合架构在高噪声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过压驱动的穆勒矩阵高速测量方法
巩忠轩, 李子凡, 龚君豪, 韩琪锐, 于壁君, 毛红敏, 樊丽娜, 陆焕钧, 曹召良
2025, 18(5): 1132-1142.   doi: 10.37188/CO.2025-0055
摘要(99) HTML全文(52) PDF 2804KB(7)
摘要:

为实现穆勒矩阵的高速测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过压驱动的穆勒矩阵高速测量方法。首先,建立基于液晶的穆勒矩阵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待测物穆勒矩阵的测量可行性。其次,给出了液晶可变相位延迟器的过压驱动方法,并利用过压驱动技术缩短了偏振态的切换时间。最后,实验测量了空气、偏振片及1/4波片的穆勒矩阵。实验结果表明:6个偏振态的生成频率从71 Hz提升到417 Hz,穆勒矩阵的测量频率从10 Hz提升到60 Hz,提升约6倍;同时,穆勒矩阵测量均方误差(MSE)优于0.0004,消光比优于750∶1,椭偏度低于1.06%。上述结果表明:过压驱动方法能够实现穆勒矩阵的高速测量,从而为动态偏振分析、光学元件在线质检、生物医学成像等实时检测领域提供可行方案。

腔衰荡光谱仪器腔镜微缺陷散射模型
任颐杰, 张正涛
2025, 18(5): 1143-1154.   doi: 10.37188/CO.2024-0094
摘要(250) HTML全文(195) PDF 5350KB(10)
摘要:

针对腔衰荡光谱仪器(CRDS)中的腔镜微缺陷会导致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Bobbert Vlieger BRDF 理论的腔镜微缺陷散射模型,分析了微缺陷在不同光源波长、入射角度、缺陷量级、缺陷类型、缺陷密度、基底膜层的散射光特性。腔镜微缺陷散射模型研究表明:微米至亚微米(100 μm~0.1 μm)量级缺陷会降低衰荡吸收精度。针对该量级微缺陷的检测,构建了腔镜微缺陷散射和微缺陷暗场检测的分析模型。CRDS腔镜微缺陷散射光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是实现腔镜微缺陷高精度检测和CRDS测量精度恢复的关键技术。

射频轴快流CO2激光器动态L型阻抗匹配网络设计
黄盼, 赵崇霄, 董祝君, 赵振, 潘其坤, 冯育泽, 张来明, 郭劲
2025, 18(5): 1155-1163.   doi: 10.37188/CO.2024-0096
摘要(404) HTML全文(263) PDF 2100KB(50)
摘要:

针对高功率轴快流CO2激光器射频放电阻抗的匹配问题,本文设计了低反射率、高动态匹配范围的阻抗匹配网络,以实现射频激励轴快流CO2激光器在不同放电结构下射频功率的高效利用。基于射频电路阻抗匹配理论,构建了多电极等效电路模型,提出向匹配网络中引入可调高压陶瓷电容的方法,设计了适用于高功率射频激励轴快流CO2激光器的动态L型匹配网络。模拟的动态L型匹配网络可向16根放电管注入60 kW射频功率,在12.81 Ω~49.94 Ω总负载阻抗范围内反射率小于1%。搭建了单管射频放电实验装置,实验测得动态L型匹配网络在4 kW注入功率下反射率小于1%,与仿真结果相符。上述结果表明引入可调高压陶瓷电容的动态L型匹配网络能够实现高动态范围内的阻抗匹配,基本满足高功率射频激励轴快流CO2激光器匹配电路的设计要求。

大口径平面镜的瑞奇-康芒检测数据处理方法
张泊泊, 鄂可伟, 李世杰, 李晶, 刘焕玉, 郭永康, 张东旭, 薛勋, 赵建科
2025, 18(5): 1164-1173.   doi: 10.37188/CO.2025-0017
摘要(116) HTML全文(46) PDF 7008KB(9)
摘要:

针对现有大口径平面反射镜面形检测中数据处理方法存在通用性较低、检测中数据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光线追迹法获取灵敏度矩阵的数据处理方法,对瑞奇-康芒法检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了对大口径平面镜的高精度面形检测。首先,在Zemax软件中建立了瑞奇-康芒光学检测模型,并采用光线追迹算法获得了灵敏度矩阵,使用灵敏度矩阵计算并分离检测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其次,对基于灵敏度矩阵的数据处理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将该算法应用于口径为200 mm平面镜的瑞奇-康芒法检测实验,通过与直接采用干涉仪检测结果的交叉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相比于直接采用泽尼克拟合去除像差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避免了近似拟合对数据处理结果的影响,验证了该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口径为2.2 m平面镜的制造流程中,最终获得的面形均方根误差优于1/50λ。该方法为大口径平面镜的瑞奇-康芒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数据处理算法,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价值。

面向空间目标广域探测的大视场宽光谱光学系统设计
牟帅威, 吴洪波, 张新, 马霖, 闫磊, 谭双龙
2025, 18(5): 1174-1184.   doi: 10.37188/CO.2024-0198
摘要(235) HTML全文(223) PDF 4605KB(36)
摘要:

为了实现空间目标的广域探测,本文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宽光谱(400~1000 nm)、大视场(61°)、小F数(1.38)、低畸变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具备六等星的探测能力,能够实现对空间目标的广域探测。首先,建立空间目标探测辐射特性模型与光学系统参数的映射关系,然后开展相应的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采用反摄远式结构作为初始的光学系统设计构型。通过优化设计,平衡并校正其大视场与宽光谱带来的严重色差,提高能量集中度的同时兼顾弥散斑圆整度。空间光学仿真及实物探测能力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能够满足六等星的空间目标广域探测需求。该光学系统整体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能够满足空间目标广域探测的应用需求。

磨料水射流抛光熔石英玻璃的多目标参数优化
李倩, 姚鹏, 邓红星, 冯辰宇, 许崇海, 屈硕硕, 杨玉莹, 朱洪涛, 黄传真
2025, 18(5): 1185-1199.   doi: 10.37188/CO.EN-2025-0006
摘要(107) HTML全文(39) PDF 3842KB(6)
摘要:

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超精密加工方法,因其材料去除函数稳定、无亚表面损伤及强形状适应性,在光学元件加工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分析了射流压力、喷嘴直径及入射角度对抛光流场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及壁面剪切力分布的作用规律。基于Box-Behnken实验设计,构建了响应面回归模型,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熔石英玻璃的材料去除率(MRR)和表面粗糙度(Ra)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大射流压力和喷嘴直径可显著提高MRR,该规律与流场仿真揭示的剪切应力分布特征一致;但增大射流压力和入射角度会导致Ra增大,不利于表面质量提升。通过遗传算法(GA)多目标优化建立Pareto解集,成功实现了加工效率与表面质量的协同优化,在射流压力为2 MPa、喷嘴直径为0.3mm、入射角度为30°的参数组合下MRR达169.05 μm3/s、Ra低至0.50 nm。实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仅为4.4%(MRR)和3.8%(Ra),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研究建立的参数优化体系为复杂曲面光学元件的超精密抛光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基于可拉伸光纤和干涉测量的振动传感器
吴加俊, 谢康, 曹磊, 曹璇, 李振佳, 赵国帅, 何佳程, 涂郭结
2025, 18(5): 1200-1208.   doi: 10.37188/CO.EN-2025-0010
摘要(167) HTML全文(52) PDF 3527KB(22)
摘要:

软聚合物光纤(SPOF)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光导特性,在基于光学的可穿戴和可植入生物传感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柔性光纤的多模态特性限制了它们与传统光纤传感器的集成。本文首次介绍了一种基于激光干涉技术的柔性光纤振动传感器,可应用于大拉伸条件下的振动测量。该传感器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成的弹性光纤作为传感元件,结合相位发生载体技术,在0~42%的拉伸范围内实现50~260 Hz的振动测量。

DnCNN-RM:基于残差网络的自适应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去噪算法
欧海宁, 李长頔, 曾瑞彬, 吴言枫, 刘佳宁, 程鹏
2025, 18(5): 1209-1218.   doi: 10.37188/CO.EN-2024-0028
摘要(173) HTML全文(57) PDF 5129KB(11)
摘要:

在图像处理领域,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的应用很广泛,因而分析SAR图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图像常常受到相干斑噪声的干扰,显著降低了图像质量。传统的去噪方法,通常基于滤波器技术,往往存在效率低和适应性差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残差网络架构的SAR图像去噪算法,旨在提升SAR图像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应用效果。该算法结合了残差网络模块,直接对含噪输入图像进行处理,生成去噪输出。这种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还缓解了模型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将Transformer模块与残差块相结合,显著提高了网络对全局特征的提取能力。相较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残差模块,该方法具有更强的特征提取能力。此外,算法引入了自适应激活函数Meta-ACON,能够动态调整神经元的激活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特征提取效率。通过在RSOD数据集上的实验证明,所提出的去噪方法在EPI、SSIM和ENL等指标上表现出色,同时在PSNR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与传统的去噪算法及深度学习算法相比,该算法的PSNR性能提高了两倍以上。进一步在MSTAR SAR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得到的PSNR值为25.2021,验证了该算法在SAR去噪领域的良好泛化性。上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相干斑噪声,还能有效保留SAR图像中的关键信息特征,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显著提高图像质量和可用性。

彩色投影仪光强自适应高动态范围三维测量方法
黄浩珍, 牛斌, 程深, 曲兴华, 张福民
2025, 18(5): 1219-1229.   doi: 10.37188/CO.EN-2024-0038
摘要(189) HTML全文(70) PDF 5081KB(21)
摘要:

单一曝光时间或单一投影强度的条纹投影轮廓术(FPP)系统方法受限于相机的动态范围,会导致图像的过饱和和欠饱和,从而造成点云缺失或精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别于投影仪像素调制方法,我们利用彩色投影仪三通道LED投影强度可单独控制的特点,提出了投影仪三通道光强分离的方法,结合彩色相机,实现了单曝光、多光强图像采集。进一步地,将串扰系数应用到被测物体三通道反射率预测中,结合聚类与通道映射,建立了投影仪三通道电流与相机三通道图像光强的像素级映射模型,实现了最佳投影电流预测和高动态范围图像获取。我们所提出的方法只需一次曝光就能实现高动态范围场景的高精度三维数据获取,该方法的有效性已通过标准平面和标准台阶的实验进行了验证,相比于现有单曝光高动态范围方法显著降低了平均绝对误差(44.6%), 相比于多曝光融合方法所需要的采集图像数量显著减小(文中场景下图片数量减小70.8%),提出的方法在各种 FPP 相关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基于太赫兹全介质超表面的独立双带连续域束缚态
王雨, 刘阳, 郝晓昱, 郑思雨, 刘蒙, 张玉萍, 詹仪, 张会云
2025, 18(5): 1230-1242.   doi: 10.37188/CO.EN-2025-0004
摘要(265) HTML全文(146) PDF 3396KB(29)
摘要:

相比传统的单频连续域束缚态(BIC),双带BIC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功能性,而实现双带BIC的独立调控将进一步增强其优势,最大化提升其性能。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在太赫兹(THz)波段实现双带BIC的全介质超表面。通过调节两种不对称结构参数,可以实现对两个对称保护BIC的独立控制。此外,通过改变硅孔形状,验证了该设计对几何形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测试结果表明,两个BIC的优值(FOM)均可达到109。本研究为双频BIC的实现与调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为多模激光器、非线性光学、多通道滤波及光传感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含非正则涡旋对的部分相干光束的空间相关奇点与轨道角动量谱
梅超, 程科, 易小雯, 付彩瑛, 曾体贤
2025, 18(5): 1243-1254.   doi: 10.37188/CO.EN-2025-0001
摘要(148) HTML全文(41) PDF 5756KB(10)
摘要:

将非正则涡旋对引入部分相干光领域,利用Fraunhofer衍射积分公式研究了该光束在远场的空间相关奇点(SCS)和轨道角动量(OAM),详细探讨了非正则因子、离轴距离和涡旋符号对空间相关奇点的影响,研究了远场OAM谱、密度、检测与串扰几率。结果表明:不论是正则还是非正则涡旋对,SCS的位错数量总是等于拓扑荷的绝对值之和。尽管OAM模式与其功率权重的乘积之和等于拓扑荷的代数和,但是该关系对于非正则情况却不再成立。相比于探测模,离轴距离、非正则因子或相干长度的变化会导致毗邻模具有更大功率。这也意味着串扰几率会大于中心探测几率。本文结果对基于OAM的光通信、光成像、光传感、光计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具有温度补偿的金属膜片式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
王昊星, 刘佳, 王海洋, 王军, 李元浩, 殷建雄, 万顺, 戴云腾, 贾平岗
2025, 18(5): 1255-1265.   doi: 10.37188/CO.EN-2025-0021
摘要(265) HTML全文(91) PDF 4420KB(33)
摘要:

本文针对油气井、发动机燃油系统和航空液压系统等高温密闭环境下压力监测的技术难题,研发了一种具有温度补偿的金属膜片式光纤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金属敏感膜片与蓝宝石晶片构成温度-压力双法珀(Fabry-Perot, FP)干涉腔结构,并结合互相关信号解调算法与温度解耦方法,有效降低温度串扰对压力测试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常温和300 °C的压力测量中最大非线性误差分别为0.75% FS和0.99% FS。经过温度解耦后,压力测量精度可达1.7% FS。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静态压力响应、稳定性和可靠性,为高温压力监测场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2025, 18(3): 415-428.   doi: 10.37188/CO.2024-0120
摘要(729) HTML全文(338) PDF 3639KB(204)
摘要:
2025, 18(1): 1-16.   doi: 10.37188/CO.2024-0101
摘要(1037) HTML全文(369) PDF 2766KB(223)
摘要:
2025, 18(1): 17-28.   doi: 10.37188/CO.2024-0119
摘要(581) HTML全文(256) PDF 3787KB(169)
摘要:
2024, 17(3): 501-511.   doi: 10.37188/CO.2023-0156
摘要(1205) HTML全文(574) PDF 0KB(274)
摘要:
2024, 17(1): 19-37.   doi: 10.37188/CO.2023-0019
摘要(1192) HTML全文(697) PDF 1508KB(355)
摘要:
2023, 16(6): 1293-1304.   doi: 10.37188/CO.2023-0016
摘要(1251) HTML全文(466) PDF 6097KB(250)
摘要:
2023, 16(6): 1305-1317.   doi: 10.37188/CO.2023-0091
摘要(1253) HTML全文(283) PDF 4670KB(287)
摘要:
2023, 16(5): 973-995.   doi: 10.37188/CO.2022-0234
摘要(3259) HTML全文(1155) PDF 6268KB(1276)
摘要:
2023, 16(5): 1010-1021.   doi: 10.37188/CO.2023-0007
摘要(1327) HTML全文(444) PDF 8052KB(289)
摘要:
2023, 16(2): 229-242.   doi: 10.37188/CO.2022-0137
摘要(1600) HTML全文(1058) PDF 7682KB(622)
摘要:
2023, 16(2): 243-257.   doi: 10.37188/CO.2022-0145
摘要(2241) HTML全文(907) PDF 4220KB(699)
摘要:

主管: 中国科学院

主办: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主编: 王家骐 院士

ISSN 2097-1842

CN 22-1431/O4

CODEN ZGHUC8

合作伙伴More

微信 公众平台

随时查询稿件 获取最新论文 知晓行业信息

x 关闭 永久关闭